货币创造之一:基本理论
每当中国人民银行公布降息降准,媒体上总是铺天盖地地充斥着「央行放水」、「印钞机又开动了」的内容。很难讲这些文章是对是错,因为从结果来看,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实会刺激货币总量上升,但是背后的机理肯定不是大家所想象的印钞厂加班加点印制「毛爷爷」。
要想确切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就需要知道货币是如何创造和增加的,我们将分三讲进行说明。首先介绍一下货币创造的基本理论。
截至 2019 年 8 月,在 193.55 万亿的广义货币(M2)中,流通中货币(M0)也就是现金只有 7.32 万亿,剩下的 186.23 万亿都属于银行存款。仅从这我们也能明白,货币增长与实际中的印钞机关系不大。事实上央行总共发行了 7.88 万亿现金,其中 7.32 万亿到了社会公众的手中,剩下的 0.56 万亿则储存在商业银行的金库里,以备储户的取现需求。虽然这 0.56 万亿是以现金的形式存在,但它们并未进入流通,而是存放在商业银行的银行存款。那剩下的 185.67 万亿银行存款岂不是没有现金与其对应?没错,它们只是银行账户中的电子数字而已。这也是我们之前强调的,要摆脱实物货币概念的束缚,存款货币才是货币总量的主体。
货币创造理论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达:货币总量 = 基础货币 × 货币乘数。其中,货币总量就是广义货币(M2),目前为 193.55 万亿;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对居民和商业银行的负债,是后续货币倍数创造的基础,也被称为高能货币,目前为 30.03 万亿,包括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金 7.88 万亿、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 20.79 万亿和支付宝等支付机构在央行的客户备付金存款 1.36 万亿;货币乘数则是根据上面公式计算出来的一个数值,反映银行体系将基础货币扩张为广义货币的能力,目前为 6.44 倍,意味着 1 元的基础货币最终会变成 6.44 元的广义货币。
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组成的银行体系是货币创造的主体,当然还受到社会公众和政府等部门的影响。简单理解的话,货币创造分为两个过程:中央银行负责基础货币投放,商业银行负责存款货币派生,也就是上面公式中「货币乘数」的部分。中央银行也会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货币派生能力。
简单总结:货币总量 = 基础货币 × 货币乘数。中央银行负责基础货币投放,商业银行负责存款货币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