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或者金钱、钞票,像阳光和空气一样令人习以为常,但又不可或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货币,谈谈它为何而生、有何作用。

在货币出现以前,我们的祖先若要进行交易,采取的都是以物易物的模式。但是物物交换需要满足一个非常严苛的条件,那就是需求的双重一致性(double coincidence of wants)。张三想用自己的苹果交换香蕉,李四想用自己的香蕉交换苹果,两人相遇,商定交换比例,交易达成。但是如果李四并不想要苹果,而是想要桃子,那么交易就无法进行。若张三铁了心就是要吃香蕉,不巧只有李四才有,那么张三就要先找别人把苹果换成桃子,同样要面临需求的双重一致性问题。

或许运气特别好,张三通过一系列交换,最终获得了想要的香蕉。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物物交换是非常困难的,于是货币应运而生。货币是指在产品和服务支付以及债务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东西。只需引入一个人人都愿意接受的货币,就能轻松化解需求的双重一致性问题。张三把苹果卖给王五,换成货币,再找李四买香蕉,交易顺利完成。从历史演进来看,货币经历了许多不同的形态,贝壳、金银、纸币、电子货币等,但是无论载体如何改变,货币的本质永恒不变,那就是作为一般等价物为交易活动提供便利。

货币主要有三大职能或作用:

第一,价值尺度或记账单位(unit of account)。在一个有 N 种商品的社会中,如果以物易物,那么就需要两两标价,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总共需要 N×(N-1) 种价格。假设市场上只有苹果、香蕉、桃子 3 种商品,那么有 3×2=6 种价格:1 个苹果 = 2 根香蕉、1 个苹果 = 3 个桃子、1 根香蕉 = 1/2 个苹果、1 根香蕉 = 3/2 个桃子、1 个桃子 = 1/3 个苹果、1 个桃子 = 2/3 根香蕉。而如果在 N 种商品中选取 1 种作为货币,那么只需 N-1 种价格。同样是苹果、香蕉、桃子 3 种商品,把苹果作为货币,就只需 2 种价格:1 根香蕉 = 1/2 个苹果、1 个桃子 = 1/3 个苹果。在商品种类不计其数的当下,货币大大减少了标价数量,也方便了商品之间的比价。

第二,流通手段或交易媒介(medium of exchange)。这是货币最重要的职能,也是货币诞生的根源。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极大地便利了商品交换,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贸易发展和专业分工。如果将货币流通具象化,我们将会看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被密集粗壮的洪流所覆盖,而偏远山区中却只有几根零散的线条。

第三,贮藏手段或价值储藏(store of value)。货币是财富的象征,无论是古代的黄金白银,还是如今的存款现金,都是民众进行储蓄和财富管理的优先选择。或许在收益性方面不如股票和房子,但是货币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要更高。股价和房价有涨有跌,急需用钱时可能无法及时变现,但是只要不发生恶性通胀和汇率大幅贬值,货币的购买力是相对稳定的。尤其是发生金融危机、资产价格暴跌时,现金为王。

简单总结:货币是指在产品和服务支付以及债务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东西。货币解决了物物交换中存在的需求的双重一致性问题,降低了交易成本。货币有三大职能:记账单位、交易媒介和价值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