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同样是假装打电话,大人们一般是数字 6 的手势,大拇指在耳旁,小拇指在嘴边;而小朋友却是整个手掌贴在侧脸上。原因当然很简单,大人们模仿的是固定电话,小朋友模仿的是智能手机。尽管大人们现在用的也都是智能手机,但是小时候形成的习惯已经根深蒂固。

关于货币的认知也是一样,受到了我们成长经历的严重干扰。我们是在实物货币的环境中长大的,古装剧里的铜钱和金银元宝、过年红包里的现金、平日买卖东西的纸币和硬币,使得我们在脑海中将货币与某个实物对应起来。一看到「中国货币总量增长 8.2%」的新闻,耳边就响起印钞机隆隆作响的声音。

货币发展演进至今,早已超越了钞票或纸币的范畴,变得无形化和符号化。我们手中的纸币和硬币当然属于货币,但是只占其中极小的一部分,货币的主要形态是银行存款,即存款货币。因此我们今天来聊聊货币的构成,专业术语叫作货币统计。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流动性的不同统计了三个层次的货币,分别是:广义货币(M2)、狭义货币(M1)和流通中货币(M0)。截至2019年8月,三者分别为 193.55 万亿、55.68 万亿和 7.32 万亿。

流通中货币(M0)也叫流通中现金,是社会公众手中的纸币和硬币,也是大家一般概念中的货币。M0 当前为 7.32 万亿,仅占广义货币(M2)的 3.78%。

狭义货币(M1)的统计范围要更大一些,M1 = M0 + 单位活期存款。单位活期存款是指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存入银行的一种随时可以存取、按结息期计算利息的存款。单位活期存款的流动性虽然不如现金,但是可以快速变现,因此被纳入狭义货币的统计当中。M1 当前为 55.68 万亿,远超 M0 的 7.32 万亿。

广义货币(M2)也叫货币总量,M2 = M1 + 单位定期存款 + 个人存款 + 其他存款。个人存款就是居民的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和其他存款的流动性要弱于 M1,但是也能较快变现,被称为「准货币」。M2 当前为 193.55 万亿,同样远超 M1 和 M0 的 55.68 万亿和 7.32 万亿。

从货币统计中可以看到,存款货币才是货币总量的主体,实物货币或现金的作用越来越微弱。如果你还是不太理解为什么银行存款也是货币,那么想一想转账支付。张三向李四购买 10 斤苹果,通过银行转账向李四支付 100 元。整个交易过程未涉及现金,张三的银行账户减少 100 元,李四的银行账户增加 100 元,银行存款发挥了货币交易媒介的作用。微信和支付宝的支付功能也是类似,只是中间还涉及其他环节。

随着支付方式的不断进步,现金将最终消失。可以预见,成长于「无现金社会」中的新一代,将不再受到实物货币这一概念的束缚。于他们而言,货币就是银行账户中的一个电子数字,履行记账单位、交易媒介、价值储藏职能的符号而已。

简单总结:存款货币而非实物货币才是货币总量的主体。货币按照流动性的不同可分为三个层次:流通中货币(M0)、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随着支付方式的不断进步,我们将进入「无现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