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章
-
政府真的能够随意滥发货币吗?
大家常说政府滥发货币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依据是中国将近 200 万亿的货币总量和普通民众难以负担的高房价。但是从衡量通胀的常用指标 CPI 来看,2000 年之后中国并未发生恶性通胀。某些年份中食品尤其是猪肉价格出现大幅上涨,更多是因为瘟疫和气象灾害等供给侧因素,而非货币超发下的需求过热。今年猪肉价格快速上涨,也是因为非洲猪瘟和环保限养导致的供给缺口。剔除食品后的非食品价格增速常年保持在 3% 以下,今年更是快速下滑。至少从通胀角度来看,很难说政府滥发货币。因此今天要跟大家讨论的问题是:政府真的能够随意滥发货币吗?
事实上,在有着严肃财政货币纪律的大国,例如欧美日中,是很难出现政府滥发货币导致恶性通胀的。即使欧元区和日本实施了大规模量化宽松和负利率等非常规货币政策,也并未出现大家所预期的恶性通胀,反而是经济疲软和通胀低迷。但是我们也确实看到,在一些小国中出现了「纸币不如草纸」的超级通胀。例如津巴布韦和委内瑞拉,通胀不是以百分之多少计量,而是成百上千甚至成千上万倍,整个货币体系陷入混乱和崩溃。
-
我们应该期望房价涨还是跌?
房价是当前中国最触动大众敏感神经的话题。房价过高基本已是社会共识,但是各界对未来房价会涨会跌却莫衷一是。屁股决定脑袋,大众对房价走势的判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是否有房以及有几套房。对房价具体走势的判断非常困难,辩论双方讲的都很有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因此今天来聊一个简单些的话题:我们应该期望房价涨还是跌?只是大众的主观愿望,无关未来房价的真实走势。
首先是没房的人群,大多希望房价下跌,跌得越多越好。但是万一愿望真的实现,大家大概率高兴不起来。十次危机九次地产,1990 年代初日本地产泡沫破灭,使其陷入「失去的二十年」,2007 年美国次贷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火索也是楼市泡沫破灭。房地产已经成为「大而不能倒」,房价全面大幅下跌必然引发经济危机。房价大跌,固然购房门槛降低,但是经济衰退导致大量失业,普通民众不仅同样买不起房,正常生活可能都会出现困难。因此可以说「房价腰斩最好」的狠话,但是千万不要希望真的发生。
-
P2P 为什么会失败?
过去 10 年中,中国社会发生了大规模的财富再分配。许多人省吃俭用一辈子的积蓄,流入了少部分人的口袋。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房地产,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背上未来二三十年的房贷压力,就为了买一套条件也许并不怎么样的房子。但是相较于今天我们要谈的 P2P,房地产真的是宅心仁厚,绝大部分上车的人都只会感到庆幸。近几年不断爆雷和跑路的 P2P,让多少家庭暴富梦想破裂、积蓄灰飞烟灭、甚至被逼走上绝路?
P2P 的原始含义是点对点借贷(peer-to-peer lending),P2P 平台充当信息中介,将借款人的借款信息发布到平台上,供投资人自主认购。借贷关系仅存在于借款人和投资人之间,金额、期限和利率由二者商定,P2P 平台只负责借款人资质审核、信息披露、撮合交易、协助债务到期偿付等,并据此收取一定的服务费。P2P 平台与每一笔贷款都是隔离的,投资人风险自担。若照此运营,P2P 并不会像现在这样大规模爆雷,问题就在于根本没有几家平台遵守游戏规则。
-
房地产是「印钞机」还是「蓄水池」?
经常会听到这样两种说法:一种说房地产是「印钞机」,一种说房地产是「蓄水池」。今天就来讲讲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说法,也借此聊聊房地产与货币的关系。
再来复习一下之前学过的货币理论:货币总量的主体是存款货币,商业银行贷款创造存款。房地产是「印钞机」的机理也就十分明显了。张三和女朋友计划结婚,买房被提上日程,在双方工作积蓄与父母的资助下,凑满 90 万首付,认购一套总价 300 万的新房,并向银行申请 30 年期 210 万的住房抵押贷款。在这个过程中,贷款新增 210 万,转入房地产公司的银行账户,于是存款新增 210 万,相应地货币总量增加 210 万。居民购房要贷款,房企建房也要贷款。截至 2019 年 6 月,个人住房贷款余额 28.06 万亿,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 11.04 万亿,合计占货币总量的 20.4%。考虑到还有许多人通过消费贷来凑首付、房企以其他名目向银行贷款,因此占比还要更高。
-
货币创造之三:存款派生
在明白中央银行如何投放基础货币之后,我们接下来讨论商业银行是如何派生存款货币的。存款派生的原理非常简单,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商业银行贷款创造存款。
企业 A 将 143 美元的外汇收入兑换成 1000 元人民币,此时中央银行投放了 1000 元的基础货币。企业 A 将这 1000 元存到中国工商银行,假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 10%,那么中国工商银行需要缴纳 100 元的存款准备金,剩下的 900 元就可以拿去贷款,贷给了企业 B。企业 B 拿这 900 元给员工发了工资,员工把工资存到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多了 900 元存款,缴纳 90 元存款准备金后,把剩下的 810 元贷款给了企业 C。企业 C 向上游企业 D 支付货款,企业 D 将这 810 元存到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留下 81 元存款准备金后将剩下的 729 元贷款给企业 E。企业 E 将 729 元花出去,最终被存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缴纳存款准备金,再贷款给其他企业或居民,如此循环往复。
-
货币创造之二:基础货币
货币创造分为两个过程:中央银行负责基础货币投放,商业银行负责存款货币派生。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中央银行是如何投放基础货币的。要想准确回答这一问题,需要详细分析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基础货币受到除它之外每一个科目变动的影响。出于简便,我们只分析三个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外汇占款、对商业银行贷款、政府存款。
基础货币并不是完全由中央银行单独决定,而是全社会共同作用、央行主被动调节的结果。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基础货币的三大影响因素。
-
货币创造之一:基本理论
每当中国人民银行公布降息降准,媒体上总是铺天盖地地充斥着「央行放水」、「印钞机又开动了」的内容。很难讲这些文章是对是错,因为从结果来看,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实会刺激货币总量上升,但是背后的机理肯定不是大家所想象的印钞厂加班加点印制「毛爷爷」。
要想确切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就需要知道货币是如何创造和增加的,我们将分三讲进行说明。首先介绍一下货币创造的基本理论。
截至 2019 年 8 月,在 193.55 万亿的广义货币(M2)中,流通中货币(M0)也就是现金只有 7.32 万亿,剩下的 186.23 万亿都属于银行存款。仅从这我们也能明白,货币增长与实际中的印钞机关系不大。事实上央行总共发行了 7.88 万亿现金,其中 7.32 万亿到了社会公众的手中,剩下的 0.56 万亿则储存在商业银行的金库里,以备储户的取现需求。虽然这 0.56 万亿是以现金的形式存在,但它们并未进入流通,而是存放在商业银行的银行存款。那剩下的 185.67 万亿银行存款岂不是没有现金与其对应?没错,它们只是银行账户中的电子数字而已。这也是我们之前强调的,要摆脱实物货币概念的束缚,存款货币才是货币总量的主体。
-
货币构成与观念纠正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同样是假装打电话,大人们一般是数字 6 的手势,大拇指在耳旁,小拇指在嘴边;而小朋友却是整个手掌贴在侧脸上。原因当然很简单,大人们模仿的是固定电话,小朋友模仿的是智能手机。尽管大人们现在用的也都是智能手机,但是小时候形成的习惯已经根深蒂固。
关于货币的认知也是一样,受到了我们成长经历的严重干扰。我们是在实物货币的环境中长大的,古装剧里的铜钱和金银元宝、过年红包里的现金、平日买卖东西的纸币和硬币,使得我们在脑海中将货币与某个实物对应起来。一看到「中国货币总量增长 8.2%」的新闻,耳边就响起印钞机隆隆作响的声音。
货币发展演进至今,早已超越了钞票或纸币的范畴,变得无形化和符号化。我们手中的纸币和硬币当然属于货币,但是只占其中极小的一部分,货币的主要形态是银行存款,即存款货币。因此我们今天来聊聊货币的构成,专业术语叫作货币统计。